关于食物不耐受IgG检测的热点问答,一篇了解清
1、食物不耐受与食物过敏的区别?
食物不良反应包括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大家说的过敏是从身体反应角度的说法,而不是从检测指标角度出发做出的判断。
食物过敏(是指有反应),人群中发生率只有0.5%~3.8%,而国内有报道食物不耐受发生率高达59.6%。
从作用机制(检测指标)上看,食物过敏是由IgE抗体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食物不耐受是由IgG抗体介导的III型变态反应。这两种都是和免疫系统有关。
此外还有一种是因为缺少酶,比如喝酒脸红缺少乙醛脱氢酶,喝牛奶拉肚子和缺少半乳糖苷酶有关,这两种和基因表达有关,和免疫球蛋白IgG和IgE无关。
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耐受的区别
食物过敏
过敏反应,一般在食物吃下去,它很快(速度快)就会引起反应了,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与识别,会本能的一直避开它。比如吃螃蟹会起全身红疹子,你以后怕是不会再去碰螃蟹。
一般情况下,食物过敏的禁忌食物基本是不常吃的食物,涉及种类较少,并且这种反应持续的时间也较为持久。
食物不耐受
跟过敏相反,食物不耐受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发生很缓慢,不会吃一下就会爆发,需要持续进食后4-72小时,甚至数天才出现症状,起病较为隐匿。
食物不耐受的前期症状较轻微,不容易通过常识认知来甄别,往往容易被忽略,甚至经常被当作是食物过敏。
不耐受的食物常为常吃的食物,越是常吃越可能是敏感食物,涉及的种类较多,可能是鸡蛋、牛奶、大豆、玉米、西红柿、小麦甚至大米等,当经常或大量用食不耐受食物时,可能爆发很严重的症状或疾病。
发生食物不耐受的患者可同时对4-5种或更多食物产生不耐受,但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种食物不耐受可能出现极不相同的症状。
食物有免疫性不耐受反应的,是可以通过多次检测后,经过科学指导诱导为耐受。也有多次检测始终存在免疫性反应的,为长期难以诱导耐受的食物。


2、哪些情况下建议做食物不耐受检测?
食物不耐受几乎影响全身系统健康,根据英国YORK营养学实验室的调查发现,如下这些症状都可能是食物不耐受的表现:
44%的人出现腹胀、腹痛、腹泻、便秘、胃痉挛、呕吐、消化不良等现象;
16%的人出现皮疹、瘙痒、痤疮、湿疹、荨麻疹、酒槽鼻及牛皮癣;
12%的人出现偏头痛、头痛、头晕、全身疼痛、多发性硬化症;
10%的人患有哮喘、鼻炎、鼻窦炎;
8.5%的人出现自闭、抑郁、多动、焦虑、嗜睡、恶心、疲劳、恐慌、紧张及脑雾(精神不集中、记忆下降及认知缺陷等);
7%的人有肌肉骨骼症状、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肿胀、纤维肌痛。
此外,食物不耐受还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炎症性肠病(IBD)、胃食管反流病(GERD),过敏性紫癜(HSP),抑郁症、抽动症、精神发育迟滞、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
所以,有如上这些情况的朋友,都建议做一次食物不耐受IgG检测。
关于食物不耐受权威的学术的阐述,请参考以下文献内容,我们代为翻译如下:
食物过敏代表着一个日益普遍的人类健康问题,尽管对生活质量有不良影响,但治疗选择仍然有限,避免是主要手段。
对此类反应涉及的关键免疫机制有更好的理解很可能对新疗法的开发至关重要。
本综述概述了免疫系统如何被认为参与预防或发展食物过敏的当前理解。
从动物研究和可用的临床数据中汲取,概述了口服耐受在维持对食物抗原的免疫非反应性方面的重要性,我们当前对为何口服耐受会失败而致敏可能发生的理解,以及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和食物过敏相关反应的途径的了解。
3、检测不耐受阳性食物是不是一直不能吃?
根据检测食物IgG抗体浓度,我国把抗体浓度超过50IU/ml判定为阳性。不同的国家(企业)分为不同的正常、轻度、中度以及重度。不同程度规避阳性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正常耐受食物:每天可正常摄食,食物多样化均衡饮食;轻度不耐受食物:每隔4天才摄食一次,3个月后正常饮食;中度不耐受食物:停止摄食3个月,之后每4天摄食一次,持续三个月后正常摄食;重度不耐受食物:停止摄食6个月,之后每4天摄食一次,持续三个月后正常摄食。
注意!忌食的食物不是永久忌食,等级降下来了,可以从新摄入的。


4、为什么一些医生不推荐做食物不耐受检测?
首先,这个项目是有国家收费编码的。食物特异性IgG检测(食物不耐受检测)在国家这个医疗服务里面有专门的收费编码是250405004,基本上三甲医院都有开展,他们大多数只开展纳入国家医保的14项检测。
目前口服耐受致敏的机制还未完全弄清,部分医生专业也不是免疫学,可能也是对该项目存在不完全了解的情况。
正如,医院里有各种药物与治疗手段,每个医生也有自己习惯的处理手法,他们的决策受各种因素影响,比如治疗见效时间、病患病情严重程度甚至是科室的创收问题,食物不耐受检测作为指导饮食的一个解决方案,也就可能不被一些医生所推荐。
解放军总医院增强教授最新的研究认为:在中国的健康成年人和有症状的成年人中,食物特异性IgG的水平存在差异。
这些发现提醒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基于IgG检测的食物排除治疗之前,应考虑人口统计因素、食物类型和特定的慢性症状。
这可能也是部分医生没有考虑人口统计因素、食物类型和特定的慢性症状,而错误的应用了食物特异性抗体检测的原因。
5、做食物不耐受检测一定可以解决过敏症状吗?
过敏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环境、心理、饮食、药物、细菌病毒感染甚至搔抓、冷热刺激等,有一小部分人可能是伴随终生的。
然而,即使在不全部顾忌相关因素的情况下,很多临床研究均表明:根据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禁忌相关IgG阳性食物一段时间后,大多数病患的症状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所以,食物不耐受IgG检测对过敏患者饮食方案的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并弥补仅由过敏IgE检测引起的遗漏。


6、和医院结果对比会有差异(准确性高)吗?
我们的检测技术是采用国际上稳定性和敏感性最高的酶免疫测定技术(ELISA),同等三甲医院检测技术,甚至高过一些医院。
而食物不耐受的检测结果,要考虑众多因素,包括检测技术、近6个月饮食状况、两次检测间隔时间以及近期是否服用影响免疫的药物等都可以影响检测结果。
在一致的实验条件和一致的样本下,如个体状态、检测样本、检测技术与试剂甚至操作流程等完全一致时,才有可能获得具有可比性的一致结果。高浓度区各厂家试剂应该较为一致。
7、与在医院做的检测作比较,哪个更权威?
我们的检测技术是采用国际上稳定性与敏感性最高的酶免疫测定技术(ELISA),同等三甲医院检测技术,甚至高过一些医院。
8、为什么医院检测的项目没有那么多?为什么要选择我们?
大多数医院的检测项目只有14项,因为只有14项纳入国家医保,如果90项不能纳入医保的,在医院里的价格就会偏高一点,在医院也就很难推动了。
虽然说它也可以推,但不管是医生还是消费者,在推广的时候都会有难度回馈。
我们作为国家许可有资质开展这个项目的检测机构,在服务与价格方面会比医院有优势。我们的报告解析会更详细,而在服务方面有很多附加价值,比如可随时咨询、饮食调整指导甚至个性化食谱设计,而医院就只有一个简单的检测单子。
9、药物影响检测结果吗?
药物是一个比较大的影响因素,一些免疫抑制药物(如激素类)和疫苗,以及感染和病毒性感冒会有很大的影响。受检者如患有免疫性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类风湿关节炎等需要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会有很大影响。
另外,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不是终身不变的,它在体内的浓度会随着个体的饮食、年龄、压力和自身免疫力等方面的变化而波动,就像我们平常体检的一些项目一样,会随着身体状况变化。
为及时检测身体慢性过敏的情况,一般建议每3-6个月后进行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