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医生
我是衡医健康陈医生,一名专注于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与康复的执业医师,拥有七年呼吸科临床经验,持有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专科医师资质,同时具备支气管镜操作资质与肺功能检查高级技师认证。多年来,我始终践行“守护呼吸健康,畅通生命通道”的诊疗理念,跳出“单一控症”的局限,以“精准诊断为基、综合干预为要、长期管理为目标”,帮助患者缓解呼吸道症状、修复肺功能,重新找回顺畅呼吸的活力。


二、专业背景与成长历程
我的医学之路始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在学习人体解剖与生理学课程时,被“呼吸系统连接内外环境、维持生命供氧”的重要性深深触动,自此锚定呼吸科为深耕方向。随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病学专业深造,师从国内知名呼吸病学专家程毅医生,重点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的发病机制与临床干预,期间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慢性气道炎症与肺功能下降的关联性研究》,累计参与疑难病例会诊[X]余例,为临床诊疗奠定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为紧跟国际呼吸病学前沿,我先后赴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科进修,系统掌握支气管镜下活检/介入治疗、睡眠呼吸监测、肺功能精准评估、机械通气规范化管理等核心技术,尤其在难治性哮喘、间质性肺病、肺栓塞的鉴别诊断与综合干预方面形成特色优势。同时,我持续追踪领域新进展,每年参与20余场国内外呼吸病学学术会议,发表《支气管镜下冷冻治疗中央型肺癌的疗效分析》《生物制剂在难治性哮喘中的应用研究》等多篇学术论文,其中1篇获[省/市]医药卫生学术成果奖。此外,我还系统学习呼吸康复技术,考取国家呼吸康复师证书,实现“疾病治疗+功能康复”的无缝衔接。


三、核心诊疗理念
在我看来,呼吸科诊疗的核心是“精准溯源、综合干预、全程守护”。呼吸系统疾病的表现往往“同症异因”——同样是咳嗽咳痰,可能是急性支气管炎,也可能是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或肺癌;同样是胸闷气喘,既可能是哮喘发作,也可能是COPD急性加重、肺栓塞或心功能不全。
因此,我的诊疗始终围绕三个核心:
多维度精准诊断:采用“症状评估+影像检查+功能检测”的分层诊断模式,先通过详细问诊梳理患者的吸烟史、职业暴露史、症状演变(如咳嗽是否伴咯血、气喘是否与活动相关),再结合靶向检查(如胸部CT薄层扫描、支气管镜检查、肺功能全套检测、过敏原筛查),精准区分“感染性疾病”“阻塞性疾病”“间质性疾病”“肿瘤性疾病”;
个性化综合干预:拒绝“单一药物治疗”,根据疾病类型与患者需求制定方案。例如,为哮喘患者设计“吸入药物规范使用+过敏原规避+呼吸康复训练”方案,为COPD患者制定“长效支气管扩张剂+肺功能维护+戒烟指导”组合策略,为肺栓塞患者提供“抗凝治疗+危险因素管控+定期随访监测”多维干预,尤其注重结合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生活习惯优化方案;
全周期健康管理:针对呼吸系统疾病“易反复、需长期控制”的特点,建立“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全周期管理模式,不仅关注症状缓解与药物副作用,更重视肺功能保护与生活质量提升(如指导患者掌握腹式呼吸、有效咳嗽技巧),通过定期随访打破“出院即断联”的诊疗痛点。
四、擅长领域
依托多年临床实践,我在以下呼吸系统疾病领域形成特色诊疗优势:
慢性气道疾病:擅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包括稳定期管理、急性加重期救治、肺功能康复)、支气管哮喘(尤其是难治性哮喘、过敏性哮喘的精准干预)、支气管扩张症(聚焦感染控制与咯血预防),精于吸入药物规范使用指导与呼吸康复方案制定;
肺部感染与结核:专注于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肺脓肿、肺结核及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诊疗,擅长根据药敏试验精准选择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发生;
肺部肿瘤与介入诊疗:精于早期肺癌的筛查与鉴别诊断(如肺结节良恶性判断)、中晚期肺癌的综合治疗(如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化疗/靶向治疗配合),擅长通过支气管镜完成活检、刷检、冷冻治疗等操作;
间质性肺病与肺血管疾病:如特发性肺纤维化、过敏性肺炎、肺栓塞、肺动脉高压,擅长通过高分辨率CT(HRCT)、肺功能检测、血气分析等评估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睡眠呼吸障碍与其他疾病: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综合征(OSA)(通过睡眠监测确诊,指导呼吸机使用与生活方式调整)、慢性咳嗽(排查鼻后滴漏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等病因)、职业性肺病(如尘肺的早期识别与干预)。
五、诊疗特色与患者反馈
在诊疗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耐心沟通、专业解读、细致随访”的服务模式,用专业与真诚搭建医患信任桥梁:
定制化沟通:针对不同人群调整沟通方式,对老年患者采用“通俗语言+案例类比”讲解病情(如用“气道像生锈的水管,治疗就是除锈与保养”解释COPD),对年轻患者通过“可视化报告”展示肺功能变化,曾为一名恐惧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通过动画演示操作流程,缓解其焦虑情绪;
实操性指导:手把手教患者使用吸入装置(如干粉吸入剂、气雾剂),录制“腹式呼吸训练视频”供患者居家练习,用“呼吸日记”帮助患者记录症状变化,让治疗方案更易落地执行;
多学科协作:牵头建立“呼吸科-胸外科-肿瘤科-康复科”联合诊疗小组,为肺癌、肺移植患者提供“术前评估-术中配合-术后康复”全流程服务,相关模式获[医院名称]优质服务创新奖;
延伸式随访:为每位患者建立“呼吸健康档案”,COPD/哮喘患者每1-3个月随访1次,肺结节患者每3-6个月复查CT,通过微信推送“呼吸道疾病预防小贴士”“季节交替防护指南”,累计收到患者感谢信[X]封。
印象深刻的是一位65岁的COPD患者,因反复气喘无法下床,曾多次住院治疗。我为其制定“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家庭氧疗+呼吸康复训练”方案,每周通过视频指导其练习腹式呼吸与缩唇呼吸,3个月后患者气喘症状明显缓解,能自主散步1公里,家属特意发来患者锻炼的照片,附言“感谢您让他重新能出门晒太阳”。这些反馈让我愈发坚信,呼吸科医生不仅是疾病的治疗者,更是患者“顺畅呼吸”的守护者。
六、职业追求
呼吸健康不是“没有咳嗽气喘”,而是“能自由呼吸、正常活动,享受高质量生活”。未来,我将继续深耕呼吸科领域,一方面深入研究“生物制剂在气道疾病中的应用”“早期肺癌精准筛查技术”,推动诊疗方案更精准、更人性化;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呼吸系统疾病科普工作,通过社区讲座、短视频、科普文章等形式,普及“戒烟知识”“哮喘预防”“肺结节正确应对”等内容,帮助更多人重视呼吸健康,早发现、早干预呼吸系统疾病。
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正被咳嗽、气喘、胸闷等呼吸道症状困扰,或需要进行肺功能检查、肺结节评估——我将以专业的医学知识与细致的服务,陪您一起找到病因,制定科学的诊疗方案,帮助您重新找回顺畅呼吸,守护生命的“氧气通道”。